本篇文章1442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經(jīng)常刷到這樣的標題: "月薪3000到3萬,我只用了這3步!" "30歲前必看!這5個習慣毀掉你的健康" "被裁員后,我靠這個副業(yè)多賺了10萬..."
這些讓人忍不住想點的標題,90%都用了一個共同套路——三段式軟文標題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講清楚,這東西到底為啥這么上頭?
簡單說就是把標題切成三塊,像漢堡包一樣層層遞進。舉個栗子: "(痛點)天天加班到凌晨→(轉折)同事卻準時下班→(解決方案)原來用了這個神器"
不過話說回來,這種結構也不是啥新發(fā)明。早些年電線桿上的"老軍醫(yī)"廣告,其實就這味兒:"(癥狀)瘙癢難忍→(后果)夫妻分床→(解藥)一抹就靈"...
心理學上有個說法(具體實驗數(shù)據(jù)記不清了),人腦處理信息最喜歡"三段式"節(jié)奏。就像聽相聲的"鋪平墊穩(wěn)",或者寫作文的"起承轉合"。
具體來說有三個致命優(yōu)勢: 1. 制造懸念:第一個分句先勾住你 2. 引發(fā)共鳴:中間那段扎你心窩子 3. 給解決方案:最后必須吊足胃口
舉個真實案例:某理財課用《工資5年沒漲?你可能踩了這3個坑》做標題,轉化率直接翻了2倍。雖然不知道具體課程質量咋樣,但標題確實夠狠...
別以為就是簡單的"123"排列組合,這里頭門道多著呢:
痛點+對比+福利型
"同樣帶娃,別人旅游你累成狗?這份攻略能偷懶"
疑問+顛覆+答案型
"為什么你越省錢越窮?90%人搞反了邏輯"
場景+沖突+反轉型
"被公司裁員那天,我笑著刪除了老板微信..."
數(shù)據(jù)+反差+誘惑型
"3天漲粉10萬?這個冷門平臺正在偷偷發(fā)錢"
群體+危機+救贖型
"30歲還租房的人,正在被這套算法收割"
雖然套路好用,但翻車案例也不少:
過分夸張變標題黨
"三天瘦20斤"這種,點進去八成是賣瀉藥的...
三段之間邏輯斷裂
"同事升職了→我家貓絕育了→原來要這樣溝通"(???)
忽略平臺調(diào)性
知乎喜歡"為什么+科學解釋",抖音適合"震驚+懸念"...
(突然想到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:有些標題在公眾號爆火,搬到小紅書就撲街,具體原因還在觀察中...)
照著這個模板往里套就行:
[人群]+[痛點]+[解決方案]
"寶媽們注意!這個輔食誤區(qū)正在傷害寶寶腸胃"
[時間]+[動作]+[結果]
"午休10分鐘做這件事,下午效率翻倍"
[禁忌]+[后果]+[秘籍]
"千萬別這樣洗頭!頭發(fā)越掉越多,理發(fā)師教我1招"
重點來了:最后那段一定要留鉤子!要么是數(shù)字(3個方法/5天見效),要么是顛覆認知(90%人做錯了/專家都沒想到)...
想讓點擊率再飆升?試試這些騷操作:
加入負面詞
"愚蠢/錯誤/失敗"比"聰明/正確/成功"點擊量高23%(某平臺測試數(shù)據(jù))
制造緊迫感
"這個漏洞下周就修復!抓緊薅羊毛"
用對話體
"老板說'年輕人不要總想賺錢'?我反手就..."
不過要注意尺度,之前有個號用"癌癥"做標題關鍵詞,雖然閱讀量爆了,但被舉報到封號...
寫了這么多套路,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內(nèi)容要真有用?,F(xiàn)在讀者精得很,點進來發(fā)現(xiàn)是忽悠,下次看到你賬號名字就直接劃走了。
那些能持續(xù)出爆款的賬號,都是先把標題當"敲門磚",再用干貨當"留客菜"。套路決定打開率,內(nèi)容決定轉發(fā)率——這話可能說得太絕對了,但大體是這么個理兒。
(突然想到個問題:如果所有人都用三段式,會不會很快審美疲勞?這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...)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