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1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?地鐵上有人大聲喧嘩,周圍人都皺眉頭,但沒人開口;工作群里明顯有人被不公平對待,大家只默默吃瓜;小區(qū)公共設施壞了半年,鄰居們只在業(yè)主群抱怨,卻沒人去推動解決……等等。為什么我們越來越習慣做一個“圍觀者”?這背后,到底藏著什么?
其實說白了,圍觀是人類的一種本能。從進化角度看,躲在一旁觀察比沖出去風險小得多——誰知道你站出來之后會發(fā)生什么?被懟?被嘲笑?甚至惹上麻煩?
但除了本能,還有幾個特別現(xiàn)實的原因:
不過話說回來,盡管有這些理由,但長期只做圍觀者,其實對我們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。
你可能覺得:“我不參與又怎樣?我又沒做錯什么?!?/p>
但事實上,長期做圍觀者會逐漸削弱你的真實影響力。你慢慢變得習慣沉默、習慣妥協(xié),甚至習慣性放棄表達自己的機會。
舉個例子,之前某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被曝出加班嚴重,最初只有幾個員工私下吐槽,越來越多人圍觀卻不敢發(fā)聲,結果制度越來越嚴——直到有人終于站出來發(fā)公開信,事情才開始改變。
你看,沉默不代表安全,有時候反而讓你失去掌控權。
好,問題來了:明知不該只圍觀,但具體該怎么開始行動?
其實不需要你一下子變成激進改變者,從小事做起就很好。我總結了幾點普通人也能用的方法:
? 從表達開始:不用一開始就吵架辯論,哪怕只是在會議中說一句“我有點不同看法…”,或者在群里發(fā)一句“其實我們可以試試這樣…”;
? 支持他人行動:如果你暫時不敢?guī)ь^,給那個行動的人點個贊、說句支持的話,也很重要;
? 把吐槽變成建議:別光抱怨“這東西好難用”,試著補充“如果能增加XX功能就好了”,這才是建設性的態(tài)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從“圍觀”到“參與”其實是一個信任積累的過程——你越嘗試,就越不怕;越不怕,就越敢行動。
這問題挺常見,我也一度這么想。
但事實證明,很多時候改變正是從一個人開始的。比如垃圾分類推行初期,很多人嫌麻煩不配合,但就有一些家庭堅持在做,慢慢地影響了整個社區(qū)。
哪怕你覺得自己力量小,也可以選擇:
你做的每一點,都不是無效的。
這是我自己的體會——以前我也是個資深圍觀黨,總覺得“關我啥事”。
后來開始嘗試在小事上表達和參與,比如認真給產品提反饋、在社區(qū)提修繕建議……居然真的幾次被采納!那種“原來我能推動改變”的感覺,是圍觀永遠給不了的。
你不再只是個“用戶”或“消費者”,而成了一個有聲音的參與者。
當然,不是每次行動都有回應,這我也得實話實說。具體多少次能成,可能還得看情況……但比起永遠沉默,主動一點真的更賺。
我們每天其實都在做選擇:是點贊劃過,還是多寫一句鼓勵?是默默吃瓜,還是溫和表達立場?
這個世界不需要每個人都做英雄,但它真的需要更多普通人愿意往前邁一小步。
所以下次當你下意識想圍觀的時候——不妨停一秒,問自己:如果我說出來、做出來,會怎么樣?
也許,改變就從這一刻開始了。
【文章結束】